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正文

中共重庆科技学院委员会重庆科技学院关于印发《加强新时代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作者:点击数:

各党总支,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重庆科技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2019年第31次校长办公会和2019年第37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落实。

特此通知

 

中共重庆科技学院委员会

20191225


重庆科技学院

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的

实施意见

 

为推进学校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水平及影响力,根据《重庆科技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重科院〔20142号)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对接重庆市“两点”定位、“两地”“两高”发展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及“8+3”行动计划要求,按照“紧贴需求、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协同创新”的方针,发挥学校依托行业办学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各项工作,整体提升学科水平,不断打造学科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应用型特色科技大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设范围

纳入建设的人文社科类学科有5个学科门类9个一级学科。五个学科门类包括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9个一级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管理学);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文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学);设计学(艺术学)。与人文社科有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根据发展情况纳入建设范围。

三、建设目标

经过五年建设,人文社科类学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平台、学术成果等核心指标实现重点突破,学科专业对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贡献更加显著;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学科力争达到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水平;2-3个学科方向达到区域先进或行业一流水平;新增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科类硕士学位点不低于4个。

四、建设举措

(一)凝炼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凝炼学科方向。每年校院两个层面分别组织学科建设专题报告会、研讨会,引导人文社科类学科围绕国家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立足行业及地方办学优势,进一步分析学科现状,每个学科凝炼3-5个稳定的、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有一定项目和成果作良好支撑的学科方向。重点打造能源经济与管理、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绿色人居环境设计等特色学科方向。

2.建设重点学科。加强过程管理,推进人文社科类校级重点学科和培育学科的建设。在“十四五”校级重点学科遴选中,加大对人文社科类学科的资助力度,校级重点学科的数量达到3-4个。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传统学科水平有较大提升,力争1-2个学科达到重庆市“十四五”重点学科水平。

3.新增硕士学位点。以《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为标准,找差距、补短板,优先支持建设基础好的学科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学位点评估要求,建设好旅游管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确保顺利通过专项评估。经过五年建设,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新增硕士学位点不低于4个。

(二)引培并举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4.造就领军人才。用好国家、重庆市和学校的人才政策,引培并举,通过优化引进待遇、改善条件、增加途径、大力宣传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设计学等学科培养或引进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重庆英才计划等各类人才10名左右。鼓励和支持团队培育,每个人文社科类学科至少组建培育一个团队。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人才,面向海内外柔性引进人文社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强学校人文社科类学科竞争力,提升整体水平。

5.支持众人成才。学校岗位编制向人文社科类学科倾斜,保证师资队伍的总量满足学科发展需要。确保每年有计划地引进博士或支持本校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数量不低于10名,外语、艺术等基础学科的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不低于15%,其余人文社科类学科的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不低于25%。支持和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注重交叉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化人文社科类学科人才队伍结构。强化管理,完善学校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在职称评审、绩效待遇、团队搭建和国(境)外研修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支持,确保取得实效。

6.建设学科团队。围绕学科特色、学科方向,引导学院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打造学科特色、组建学科团队。积极探索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团队建设机制,健全团队建设培育与考核办法,对标志性成果加大奖励力度,形成示范激励效应,促进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性学科成果。

(三)文理交融培养高质量人才

7.优化专业结构。一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结合“两业两域”发展新需求,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人文社科类专业与学校优势特色理工类专业交叉融合,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文科教育”等深度融合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体系,推进人文社科类专业转型升级。经过五年建设,将会计学等3个专业打造为新文科建设示范专业,以点带面实现人文社科类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专业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办好酒店管理、物流管理等校企合作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三是推进专业对标达标。对标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快文科专业建设。对基础好、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加大培育力度,力争2-4个人文社科类专业达到重庆市一流专业水平。

8.借鉴OBE理念。一是全面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理念的宣贯落实。二是全方位开展基于OBE理念的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设计,确保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落实。三是全面实施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开展以学生学业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9.打造一流课程。一是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的一流课程和一流课堂,开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二是推进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实施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确保每个人文社科类专业有20%以上的课程认定为校级非标准答案考核课程。三是建设人文社科类“金课”,定期开展课程培育及认定工作,加大全校通识类、专业特色类人文社科类“金课”建设支持力度,力争将《企业绿色管理》等建成为国家级课程,公文写作类课程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在线课程,5门以上的课程达到省部级课程认定标准。

10.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文科专业实施“一专一赛、一生一赛”。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激发学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潜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客空间、孵化基地等条件,建立健全帮扶体系,依托创业导师、创投资金等社会资源,搭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对接平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四)健全制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11.完善科研政策。结合人文社科类学科特点,完善科研激励性绩效奖励办法,加大对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咨询决策报告、论文、专利、科研项目以及科研获奖的配套资助及奖励力度,尤其加大对国家级项目以及重点学术期刊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认定范畴。多措并举,进一步激发人文社科类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打造科研平台。出台校级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促进各类科研平台的高效建设与运行,对建设运行较好的科研平台实施专项鼓励与支持,力争新增1-2个省部级平台。加大对重庆市创新文化研究中心、墨西哥及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等平台的支持,给予10-3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支持,集聚一批人文社科类高层次领军人才。结合学校工科背景,推进人文社科类学科进入工科平台、项目,依托工科平台资源,打造在文化、价值、决策咨询等方面的研究优势,充分发挥人文社科类学科在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培育学科特色,提升人文社科类学科对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贡献。

13.提升学术影响力。鼓励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尤其注重与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以及高校的学术交流。支持学科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特点的学术论坛,出台教师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政策,提升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学术影响以及社会服务能力。

(五)内引外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14.拓展合作渠道。积极引导人文社科类学科与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事业单位、行业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开展交流与合作。经过五年建设,每个学科与相关合作单位共建集学科、科研、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产教深度融合基地不少于1个。

15.推进国际交流。积极支持物流管理、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等中外合作项目,力争新增3-4个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实施师资国际化培养计划,鼓励人文社科类教师出国(境)深造,力争与国外高校联合建立人文社科类高校师资培训基地。积极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学习、交流。

五、任务分工

(一)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学科建设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和处理,审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学科项目建设方案。

(二)学科建设办公室

负责组织和协调学科建设有关工作,加强学科建设过程管理及目标考核,组织学位点达标建设及申请。

(三)人事处

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改善和优化学科队伍结构。

(四)合作与发展处

负责组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

(五)教务处

负责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科研处

负责制定科研激励政策,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

(七)计划财务处

负责优化资源配置,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学科建设经费。

(八)外事处

负责做好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海外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推进学科建设。

(九)图书馆

负责为学科建设提供图书文献和数据信息资源的支撑和服务保障。

(十)学院

统筹和协调本学院各类资源,审核本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落实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确保学科目标的顺利达成。

(十一)学科

学科带头人或负责人负责组织学科建设调查研究,把准学科发展前沿,提出学科发展规划,谋划学科梯队建设,组织拟定学科建设方案,牵头落实学科建设各项任务,总结学科建设成效,按照学校有关要求考核学科骨干、学科方向责任人、学科队伍成员等。

学科骨干、学科方向责任人主动协助、支持学科带头人开展学科建设,在学科规范管理、学科发展谋划、学科建设运行以及在高质量人才培养、重大重点项目、标志性成果、基地平台建设、高水平学术研讨等方面身体力行、行为示范,保质保量完成学科建设任务。

学科成员应主动参与学科建设,服务学科发展,着力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学科建设工作,努力进取,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确保自己的学科发展方向与学科队伍保持同向同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学校党委、学院党总支、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学科建设,将党建目标与学科建设目标结合,纳入学院年度考核内容,实现党建与学科建设两不误”“两促进”。抓好思想教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党员在学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落实双带头人制度,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三全育人”、爱国主义教育等贯穿在学科建设的全过程。

(二)强化组织保障

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主动指导、支持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学科建设。各学科成立以学院院长或学科带头人为组长,学科方向负责人及学术骨干为主要成员的学科建设工作小组,瞄准国家、重庆、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定期研讨本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特色,提升学科水平。

(三)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构建起适应人文社科类学科特点的学科专业绩效考评与投入制度、学科专业建设项目立项与资助制度,坚持整体激励和重点激励相结合,激励措施与教师职称评聘和考核评价相统一,按规定开展个别学科职称评审实现单独条件、单独指标、单独评审。通过有效激励,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充分激发相关学院、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将制度建设转化为制度效能,促进教职工加大学科建设的自我投入、服务管理力度。

(四)保证经费投入

进一步夯实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加大学科建设专项投入,学校每年投入不低于500万元用于人文社科类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专业建设、科研支持及合作交流。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密切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联系,吸引政府和企业投资赞助,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不断增强学科建设的经费保障。

 

 

 

 

重庆科技学院党政办公室 20191225日印发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20号-厚德楼H210   邮编:401331  

重庆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版权所有